曹缘、谢思埸、杨昊、练俊杰、王宗源、全红婵、陈芋汐、陈艺文……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跳水赛场群星璀璨。“拿着全运会的门票,看了奥运级别的比赛。”网友的这句点评,十分到位。

11月11日,山东队选手练俊杰在比赛中。当日,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跳水男子10米跳台决赛在广州举行。最终,山东队选手练俊杰获得冠军,北京队选手曹缘获得亚军,陕西队选手赵仁杰获得季军。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
在很多年轻观众甚至是小跳水队员看来,中国跳水好像“天生”强大,似乎跳水就该像中国运动员这样去跳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自中国队1984年重返夏季奥运会后,美国队和中国队就以不同流派并存于世界跳水界。
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,新华社体育记者就曾发稿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:世界跳水的两大流派何时融合?
如今,这个问题已被时间赋予答案。
1988年汉城奥运会女子3米板冠军、初代“跳水女皇”高敏记得,国际上曾举办过苏美中德四国跳水对抗赛,从那时跳水界的四国“分庭抗礼”,到如今中国队的“实力碾压”。中国跳水达到了难度和美感的统一,在国际跳水舞台上,也完成了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转变。

1988年9月25日,高敏(中)在汉城奥运会女子三米跳板跳水决赛夺冠后接受记者采访。新华社发
昔日跳水名将、十五运会广东跳水队领队凌海婵也深刻感受到,多年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对中国跳水“梦之队”的仰望,让她倍感骄傲和自豪。
这种由技术到气质的全面超越,离不开数十年体系化的积累。本届全运会跳水赛场边,教练员几乎人手一台平板电脑,完整录下自己队员的每一跳,选手每次上岸后都能第一时间回看自己的动作细节,发现不足。
许多受访教练员表示,随着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和科技进步,我国在技术分析、运动医学、康复医学等多领域皆有突破,训练方法、运动理念也更加先进科学,这为跳水乃至更多项目的发展进步,提供了强大支撑。
赛场内外、领奖台上、跳水池边,老将们带伤坚持的拼搏精神、“老带新”组合的无私传承、“10后”新星的天真无畏、对手之间的真诚祝福、场上场下的团结氛围,让记者数度动容。中国跳水所传承的,正是这些无声的精神力量。

11月6日,冠军上海队组合陈芋汐/掌敏洁(中)、亚军四川队组合李蕊汐/卢为(左)与季军江苏队组合刘军熙/孟泽瑞在颁奖仪式上与教练合影。当日,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在广州市举行。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
当然,竞技体育任何一项比拼都不只是运动员的角力。十五运会每场跳水赛前,都会语音播报裁判信息,时常能听到“国际级裁判”的头衔。在里约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台冠军刘蕙瑕看来,中国跳水的国际地位,离不开一代代跳水人各种形式的努力和付出。
中国首位跳水奥运冠军周继红在2021年当选国际泳联副主席,成为该组织历史上首位女性副主席;奥运冠军郭晶晶、李娜在巴黎奥运会期间担任跳水项目轮值裁判长;“奥运五冠王”陈若琳退役后进入了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,多次在国际大赛中担任裁判长……
跳水也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桥梁。
中国教练马进在墨西哥执教22年,为墨西哥跳水注入了先进理念和技术,被誉为墨西哥跳水界的“教母”,让跳水项目成为中墨体育合作的典范。

8月8日,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国家跳水队训练中心,马进教练在墨西哥国家跳水队训练期间进行指导。新华社发(弗朗西斯科·卡涅多摄)
在高敏看来,我国高水平教练赴海外任教,他们培养出的运动员获得国际认可,也提升了中国跳水的全球影响力。
如今,中国跳水的影响早已超越奖牌本身。无论是训练理念、裁判标准,还是青训体系的建设,都在为世界跳水运动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。中国教练和技术专家活跃在多个国家(和地区)和国际组织中,他们不仅传授经验,也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和项目推广。可以说,中国跳水的领先,不只是赢在赛场,更在于为全球体育治理贡献了智慧与力量。
这一贡献,也让中国体育在奥林匹克舞台上展现出新的角色——既是竞技层面的领跑者,也是体育治理和理念传播的积极参与者。从跳水项目的持续领先到体育科技、训练体系的全球共享,中国体育正在以更加开放、自信的姿态,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。
当被问及如今怎么看待世界跳水格局,远在墨西哥的马进用微信向记者回复道:“中国跳水正在引领着世界水平往前走。现在个别项目也有挑战者向金牌发起冲击,体育的魅力就是在不断竞争中,走向‘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——更团结’。”
中国跳水的故事,在一次次入水的水花中、一次次拥抱的笑容里,被世界讲述,被时代传扬。(记者周畅、程楠、马思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