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储备区制度筑牢粮食安全根基

2025-10-24 11:44:35 来源:西部决策网

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》,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制度为创新支点,构建起刚柔并济的耕地保护体系,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制度屏障。这一制度设计精准回应了耕地保护与发展需求的平衡难题,彰显了守护“国之大者”的治理智慧。

储备区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确立优质耕地“蓄水池”。《办法》明确将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、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等6类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储备区,作为补划的“源头活水”。这种“优进”导向打破了以往保护的静态局限,通过动态储备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始终是稳产高产的良田,呼应了“永久基本农田必须实至名归”的要求。

该制度更破解了保护刚性与发展弹性的失衡困境。以往永久基本农田管理存在“刚性有余、弹性不足”的问题,而储备区为重大建设项目占用补划提供了合法路径,同时明确调整需遵循“数量不减、质量不降”原则。这种设计既以严格标准守住15.46亿亩保护目标底线,又为合理建设需求预留空间,实现了安全与发展的统筹。

制度落地关键在协同与监管。《办法》明确县级以上自然资源与农业农村部门协同划定储备区,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监管,配合年度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,确保储备区“储得实、调得准”。

储备区制度绝非简单的耕地“备用库”,而是耕地质量提升与布局优化的“推进器”。随着《办法》施行,我国将实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从“被动死守”到“主动优化”的转型,为粮食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。(文/刘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