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渭北高塬的沟壑梁峁间,澄城刺绣这门缀满时光温度的指尖技艺,在农家妇女的指尖流转了数千年。这片宜农宜牧的土地孕育了“澄城老哥”的淳朴信义,更滋养出这门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的民间艺术。2008年,当“民间绣活(澄城刺绣)”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,那些藏在被面、荷包、屏帐间的针脚,终于以文明遗产的姿态,将其厚重底蕴展露给世人。
澄城刺绣的历史根系深植于商周文明沃土,历经千年匠心传承,早已深深扎根于关中大地的文化底蕴之中。史学家邹衡在《商周考古》中记载,宝鸡茹家庄周墓出土的丝织品上,朱红与石黄交织的辫子股绣迹针脚齐整,这种技法与澄城刺绣的传统针法一脉相承。尤为关键的是,宝鸡与澄城同属陕西关中地区,两地绣品在内容形式、纹样风格上多有相通之处,进一步为技艺的传承脉络提供了地域关联的佐证。
澄城刺绣的匠心藏于毫厘之间,无论是精巧的针工花样,还是和谐的色彩搭配,皆以千针万线的细腻与一丝不苟的严谨织就。绣出的图案齐整如刀刻,线与线衔接紧密、无缝可寻,纹样仿佛平贴于织物之上,兼具立体感与精致感。1985 年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展出,让这些来自乡野的绣品惊艳学界,靳之林教授盛赞其“如诗如画”,恰是对这份千年传承的最佳注脚。
在澄城的文化语境中,刺绣早已超越单纯的工艺范畴。千百年来,它始终是当地女子传承智慧与审美的载体,更成为出嫁时不可或缺的嫁妆。走进澄城刺绣的世界,如同翻开一部渭北民俗的百科全书。从孩童的虎头帽到新婚的被面,从老人的寿枕到祭祀的桌单,绣品渗透在人生每一个重要节点。这些作品从不追求写实的复刻,而是以象征隐喻编织着民众的精神图景。
蝙蝠与寿桃缠绕成“福寿双全”,胖娃娃抱鱼卧莲化作“连年有余”,石榴裂瓣的纹样藏着“多子多福”的祈愿,梅花鹿踏云而来承载着“加官进爵”的期盼。在“鱼儿钻莲”的经典纹样中,稚拙的游鱼潜入娇艳莲花,以含蓄的笔法诉说着生命繁衍的永恒主题,成为黄河文化粗犷底色下的细腻抒情。
这般丰富的内涵,依托于独特的技艺体系生根发芽。澄城刺绣的技法体系历经千年沉淀,以“精细规整、灵活多变”为特点,在工具使用与针法运用上形成独特范式。绣娘们只需简单的“五样家当”:绸缎或棉布作底,竹制撑子绷面,丝线棉线为色,平绣针与敦花针交替,再以剪纸花样为蓝本勾勒轮廓。平绣的齐整如刀刻,锁绣的链条似流泉,提花绣的立体若浮雕,剪贴绣的层次像叠章,四种技法在枕顶方寸间亦可交融共生。
配色上更见智慧,东府刺绣的自然过渡与西府的强烈对比在此中和,朱红与石黄承续商周古韵,青绿与月白点缀生活气息,艳丽中不失雅致,粗犷里暗藏秀巧。这种色彩风格既符合民间审美对“喜庆而不张扬”的追求,又能适配不同生活场景。无论是贴身的肚兜、日常使用的鞋垫,还是陈设的屏帐,都能与生活环境自然融合,不显突兀。
走进澄城的村落,常可见老妇端坐于院中,银发微卷,指尖捏着细长的绣花针,在绷架上轻挑慢引。她们不需图纸,图案早已深植于心。那是母亲教给女儿的技艺,是出嫁前夜母亲在灯下默默绣制的嫁衣,针脚里倾注着对女儿美好生活的祝愿;是为新生婴儿缝制的虎头帽上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,象征着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盼。在澄城,刺绣从来不只是艺术,更是情感的载体,是代代相传的家风与祝福。一针一线里,承载着对家族和生活的热爱。
只是,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,这些曾装满嫁妆箱的绣品,渐渐与年轻人的日常拉开了距离。老妇们手中的虎头帽,不再是孩童的必备装饰;精心绣制的嫁衣,也难再出现在现代婚礼的殿堂。当传统绣品的实用场景慢慢减少,那份藏在针脚里的情感与技艺,也面临着“无人承接”的困境。如何让年轻人重新看见刺绣的美,让古老的情感载体在新时代找到新的栖身之所,成为摆在传承者面前的重要课题。
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春莉,是让澄城刺绣 “破圈”的关键人物。她曾无奈地感慨到:“以前姑娘出嫁,陪嫁的绣品能装满一木箱,现在年轻人不穿大襟袄了,绣品要是不变,就真的要被淘汰了。”
王春莉与刺绣的缘分,是从童年的院落里开始的。她的外婆与奶奶都是村里有名的刺绣能人,记忆里,两位老人总坐在槐树下的老藤椅上,绷架支在膝头,丝线在指尖流转,不一会儿,布面上就开出了牡丹、跃出了鸳鸯。耳濡目染间,年幼的王春莉总爱凑在旁边,伸手去摸那些软乎乎的丝线,“我是摸着针线长大的”,这句轻描淡写的话里,藏着她与刺绣最深厚的羁绊。
毕业后,王春莉投身于职场,刺绣这一爱好似乎逐渐淡出了她的生活。然而,对刺绣的热爱从未在她心中熄灭。2010年,她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县城里安稳的工作,怀揣着对刺绣的梦想,踏上了前往西安的创业之路。20 平方米的小店,既是她的工作室,也是澄城刺绣走向外界的第一个窗口。在这里,她一针一线绣出样品,一笔一画记录客户需求,慢慢积累起口碑与人脉,也让更多人知道,渭北大地,藏着这样一门细腻动人的手艺。
这份“让更多人看见刺绣”的心愿,在2015年有了新的落点——春莉绣坊正式开业,陕西匠心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限公司也同步创办,还打造出“匠心艺品”“匠心秦艺”等特色品牌。2018年起,王春莉的传艺之路愈发开阔。她走进大学课堂,为相关专业学生拆解澄城刺绣“敦花针提花”“剪贴绣锁边”的技法精髓,让年轻学子在针线起落间触摸传统工艺的精妙;走进中小学,用鲜活故事讲述陕西刺绣的种类与历史,让非遗种子在孩童心中萌芽。
2024年,王春莉带着自己的几十件刺绣作品,走进吉隆坡“文化陕西”推介会,当马来西亚手工艺人惊叹于“中国针线能绣出羽毛的光泽”时,她突然意识到,古老技艺也能打动世界。回国后,她开始大胆创新,尝试用绒线、丝线替代金线、银线等传统材料,用皮革、塑料代替棉麻丝毛做成底布。
刺绣技艺的创新,要依托材料的迭代升级,更离不开从业者的人文情怀与文化底蕴。这些看似细微的材料革新,不仅降低了传统刺绣的制作成本,更让绣品从 “只可远观的艺术品”变成了能融入日常的实用物件,而这份 “让老手艺贴近生活”的创新理念,最终都化作了春莉绣坊里一件件鲜活的作品。
走进春莉秀坊,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作品让人挪不开眼:饱含渭南与澄城本土风情的物件便格外走俏,“五毒”青蛙挂件憨态可掬,福袋满载美好祈愿,“华山”的巍峨“樱桃”的鲜活、“古澄字”的厚重,皆化作设计灵感,让传统节日更添文化韵味;挂件与饰品则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之美,龙凤呈祥的挂件尽显古典雅致,莲花云肩勾勒出东方女子的温婉身姿,富贵牡丹马面裙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剪裁巧妙结合,还有精致小巧的包挂、耳环。
此外,刺绣装饰画为家居空间增添了艺术气息,细腻的针脚、丰富的色彩,将山水、花鸟等元素生动呈现,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;杯垫、眼罩、耳环等日常文创产品,更是将非遗技艺融入生活点滴,每一件都透着“老手艺新表达”的巧思。
一针一线串联起岁月,千丝万缕编织出希望。王春莉用指尖的温度,将自己对刺绣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期许,绣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。截至目前,“春莉绣坊” 已与13个合作社携手,将刺绣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乡村;直播间里,绣娘指尖的针法吸引着万千网友的目光;网店中,带着渭北风情的绣品正奔赴全国各地的书桌与窗台。
澄城刺绣的传承探索出了“传统技艺现代化转化”的可行路径,为非遗产业化提供了宝贵经验。如今,这门古老技艺早已突破“闺阁手艺”的局限,从小巧玲珑的香包到大气磅礴的屏风,从点缀日常的家居用品到承载文化的文创产品,它的产业版图正随着人们的喜爱不断拓宽,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,织就出一片生机盎然的天地。
不仅如此,近千名手艺人还因这份事业增收致富。“春莉绣坊”已累计培训、安置留守妇女和残疾、困难群众近千人。曾经藏在深闺的技艺,如今成了点亮生活的“金钥匙”。“非遗从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过去,它更该带着生命力走向未来。”王春莉的眼中满是坚定,“作为传承人,我最大的心愿,就是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绽放新彩,让指尖的技艺真正转化为‘指尖经济’,带着更多人一起,绣出好日子,绣出新生活。”
站在澄城博物馆的展柜前,一枚绣着“长命百岁”的围嘴与一幅融合现代设计的刺绣屏风静静相望。前者的针脚里藏着明清女子的心事,后者的丝线中跃动着当代传承的活力。正如那些穿越千年的纹样,澄城刺绣从未停止生长。它以黄土为根,以民俗为魂,以创新为翼,让每一缕丝线都牵着过往,又连着未来。(文/贺娇)
注: 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