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部决策网讯 秦岭东南麓的商南县,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,也是 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 理念的积极践行者。近年来,该县以 “两山” 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为核心,从守护生态、发展产业到创新机制层层发力,不仅守住了秦岭的绿水青山,更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成果,走出了一条兼具生态颜值与发展价值的绿色之路。
得天独厚的生态是商南的 “家底”。这里森林覆盖率达 65.8%,金丝峡国家 5A 级景区、上苍坊省级森林公园点缀其间,14.0℃的年平均气温与 803.2 毫米的年降水量,孕育出温润宜人的生态环境。为守护这份 “家底”,商南打出生态保护 “组合拳”:深入实施守护秦岭祖脉三年行动,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常态化打击 “五乱” 行为;严格落实 “河长制”“林长制”,坚持 “十年禁渔” 计划;2024 年完成营造林 12.35 万亩。该县全年空气优良天数稳定在 340 天以上,丹江等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持续达标,试马河生态清洁小流域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,连续 13 年保持 “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县” 称号。
守住绿水青山,更要换来金山银山。商南把特色产业作为 “两山” 转化的关键纽带,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。茶产业率先发力,29 万亩茶园铺就绿色产业带,“公司 + 基地 + 农户”模式带动千家万户,富水茶海公园、试马北茶小镇等3个万亩茶旅融合示范园拔地而起,8家特色民宿串联起“采茶、品茶、赏景” 的产业链,茶旅融合产值突破 56 亿元;商南茶叶获评 2024 年中国气候好产品,“商南茶” 更拿下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,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。不止茶产业,“菌果畜药渔菜” 等 “1+N” 特色农业同样亮眼:490万尾冷泉鱼陆地养殖规模居全国第三,西北最大规模梅花鹿养殖基地相继落地,“秦岭山珍”香港品鉴推介会更让商南农特产品走出国门,远销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。如今,当地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超 85%、品牌化率达 80%,实现从“卖原料”到“卖品牌”的跨越。
创新机制则为“两山”转化注入持久动力。商南成立 “两山” 基地创建专班,制定任务清单、定期调度推进,确保每项工作落地见效;积极与长安大学深化政校合作,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课题研究,让理论创新反哺实践;激活金融与资源要素,通过生态价值转化金融e站发放绿色贷款4.58亿元,推进4个镇(街道)“双储林”项目,签订17.7 万亩碳汇开发权流转协议;攻克镁橄榄岩尾矿全量化综合利用技术,建成固废循环经济产业链,让“废料”变“资源”,拓宽生态价值转化通道。
从生态旅游提质到群众增收有门路,商南“两山”实践的成果正实实在在惠及民生。金丝峡景区入选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,富水茶山谷雾、后湾黄叶、金丝峡云雾入选全国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,全年游客接待量、旅游花费双增长;1 万余户群众通过茶产业、特色种养实现稳定增收,45 个行政村形成生态旅游、农特产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生态产业相关收入占比提升 30%。从清新空气到鼓起的钱袋子,商南群众正实实在在享受着 “绿水青山” 带来的 “幸福红利”。(供稿:段阳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