闹市里的旧书市场

2024-09-06 15:43:17 来源:西部决策网

对西安人而言,“旧书市集”并不是一个陌生词汇。西安旧书市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,从文艺路一条街集结开始,陆续在八仙庵、中北市场、土门、小树林、瓦胡同、陕师大后门、乐游路、大唐西市等处出现过。如今,最有名的是位于西安市兴善寺西街的旧书市场。这个市场在此已扎根四五年之久,最早在街道北侧一字排开,绵延数百米,与大兴善寺仅一墙之隔。这几年随着市场不断扩大,街道南北两侧都有了摊位。

书是文化的载体,而这条街可谓是文化的具象化呈现。街道一侧,‌‌‌庄严古朴的寺庙、红墙与书摊前撑起的一个个墨绿色伞面相映成趣,而另一侧,充满怀旧气息的旧书、古玩摊与时尚的咖啡馆并存,恍惚间令人有时空交错之感。晨钟暮鼓,梵呗经声,红墙内的善男信女诵经祈福,寻求心灵的宁静和慰藉;红墙外的爱书人沉浸书海,孜孜不倦,寻找精神的满足和享受。

记者采访那天,骤雨初歇,兴善寺旧书市场的规模缩小了不少,仅存的六七家摊位整齐划一地摆在街道南侧的人行道上。旧书摊上,书籍种类繁多,不仅可以找到各个时期出版的旧书、各种古籍善本、红色收藏品、旧期刊、名人信札、连环画等,包括文学、历史、艺术等多个领域。还能发现一些古旧小玩意儿,比如“大哥大”、老式收音机、磁带机、薄膜唱片、新年纪念卡等。

书摊经营者大多热爱阅读,有位摊主从小就喜欢看武侠小说,曾经营一家书店,后因书店倒闭,需要将库存的书籍进行处理,他带着书店的存货来到旧书摊上进行销售,这些书便成了书摊的重要来源。说到旧书的来源,这位摊主说,来源可以说五花八门,有些是老西安人家里收来的旧书和手稿,有些是单位和图书馆淘汰的书,还有些是从废品站按斤收购来的……

据摊主介绍,专程来书摊买书的人其实并不多,大多是闲逛到此,偶然淘到一两本心仪的书。而老客户则是直接向他们订书,他们再按照客户需求收书。干了几十年“倒腾书”的事,摊主们几乎都对附近的书源了如指掌,把别人淘汰的书回收,再送到需要的人手上,书也在此刻完成了“循环”。

旧书传递到不同读者手中时,其承载的文化和记忆也被重新打开。泛黄的纸张镌刻着岁月的痕迹,承载着时光的温度。有稚嫩笔迹写着原书主名字的连环画;有用不同颜色的笔多处标注的文史类资料,从书的磨损程度能看出来是经过多次翻阅;有留驻着它曾经主人的印章、签名,又或是作者的签名和寄语;还有80年代的塑料皮面本,纸张质量很好,里面有几张风景和建筑的彩色插图……这些旧书上的笔记或留言,让人颇有与旧书主跨越时空“面对面”之感。

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本1948年的“同学录”,把裁剪的白纸用白线缝在一起,显得非常“寒酸”。本就脆弱的纸张,经过时间磋磨,徘徊在“散架”边缘,但那些或苍劲或娟秀的字迹,及寄托着对同窗好友的真切祝福却未因此“褪色”。此刻眼前仿佛跳跃着那一张张鲜活的笑脸,能清楚感受到峥嵘年代好友间的深情厚谊……

时代发展对旧书市场的冲击,从书摊老板阅读习惯的改变上可见一斑。“以前守摊的时候就看书,一本接一本看。现在影视节目、短视频太吸引人了,一有时间就看手机,感觉已经完全被手机支配了。挺可怕的,但又很难戒掉。”一位摊主边刷着短视频边说:“好多人的注意力都被手机分散了,现在的娱乐方式太丰富了,有读书习惯的人似乎越来越少,所以来买书的也比从前流失很多。但也有真正爱书的人,他们每次来都要待好久,到了饭点也不走。这些书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未知的漂流瓶,猛然翻到一本心仪许久的书,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溢于言表,立刻就要收入囊中。”不经意的发现,不经意的欣喜,是属于淘书人独有的浪漫。

一众玩手机的摊主中,一位低头聚精会神做手工的女摊主格外引人注意。走近细看,只见她小心翼翼地在葫芦上刻画,双眉紧蹙一丝不苟,完全沉浸其中,有人在身边驻足良久也浑然不觉。据摊主介绍,她正在做的这个叫烫画葫芦,近几年书摊生意欠佳,守摊之余,她参照视频学会了这门手艺。熟能生巧,经过几年不懈的坚持,目前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烙画技巧,也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,这也成了她在经营旧书摊外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。

书摊尽头,一位自称“姆巴佩”的摊主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的书摊没有撑伞,完全暴露在炽热的阳光之下,书本摆放也是毫无逻辑,基本都是书根向外,不抽出来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书。如果不是亲眼所见,真的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皮肤黝黑、面容淳朴的大叔,居然是足球运动员姆巴佩的粉丝。而他的书摊之所以取这样的名字,也是为了致敬偶像,希望自己能成为书圈的“姆巴佩”。

“姆巴佩”非常乐观,即使现在生意大不如从前,他依然笑容灿烂:“买书这个事情嘛,随缘,书最后该到谁手里都是有定数的。我收书卖书一条线,能养活家人就很满足了。我也喜欢读书,从高中开始就保持着阅读的习惯,卖书是我热爱的事业。短视频从来都不刷,手机上都没安装几个软件,但我在孔夫子旧书网有网店,自己做客服、打包寄件,偶尔会在网站上写些随笔,每篇平均拥有1w+的浏览量。”

“爱写,坐公交车写,守摊空闲时写,睡觉前也要写”,说话间隙,大叔打开手机,展示他写的随笔,这时有客户来取之前订的书,大叔说:“你先看,我拿了书就过来”,就这样放心的把自己的手机和书摊留给我,转身回去不远处的家里拿书了。待他返回时我打趣问他:“你不怕我跑了吗?”大叔挠头一笑:“怕什么,我在这里摆摊快七年,看尽了人生百态。前一阵快收摊时,有个人在跟前踌躇了半天,随后鼓起勇气支支吾吾问我借钱,说是没饭吃也没钱买票回家。看起来比我都沧桑呢,还叫我大哥。我给他买了饭,又帮他买了张硬座票,我的条件也只能做这些了。”虽体态短小的他却在此刻散发出不可忽视的光芒。

当下,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,人们的生活节奏显著加快,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增大,许多人在工作之余很难找到足够的时间和心境静下来阅读。其次,数字化娱乐的兴起对阅读产生了较大的冲击。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,人们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通过观看视频、玩游戏、浏览社交媒体等数字化娱乐方式来消磨时间。

这样的改变对图书市场无疑是巨大的冲击,但仍有很多喜欢读书的人。数据显示,54.8%的人仍然偏爱纸质书,29.5%的人习惯电子阅读,还有10.1%的人喜欢利用碎片时间听书。这充分说明,随着科技的发展,数字化阅读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,但传统的纸质阅读仍然占据一席之地。‌技术进步带来了阅读方式的变革,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阅读的热爱依旧不减。

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日趋多样化,旧书市场依旧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。许多人对特定领域的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,这些书籍可能在新书中难以找到或者价格昂贵。旧书市场提供了获取这些稀有书籍的机会,使得人们能够以较为合理的价格获得所需的资料,满足个人的学习、研究需求。其次,旧书市场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承。通过买卖和交流旧书,人们不仅能够接触到丰富的文化遗产,还能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交流。这些书籍记录了历史的发展轨迹,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,对于了解历史、传承文化意义重大。‌‌

兴善寺旧书市场是充满文化气息的公共空间,‌也是体验西安当地文化生活的重要窗口。它是一个商品交易的市场,更是文化的交流平台。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今天,来这里能亲手翻阅、体验书籍原始韵味。珍贵的文献和历史资料通过旧书市场得以保存和传播,这些没有塑封的旧书,不仅是知识的载体,更是历史的见证。(文/贺娇)